快速访问

查看PDF

文章信息

参考文献

[1]戴晨羽. 论宝冢歌剧团造星模式在中国语境中的转化与反思[D]. 上海:上海戏剧学院,2023.
[2]邹慕晨. 宝塚歌剧团研究[M]. 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3.
[3] 梁艾玲. 试析宝冢版音乐剧《凡尔赛玫瑰》[J]. 戏剧之家,2018(15):32-34.
[4]陈世雄. 戏剧人类学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3.
[5]BUTLER J. 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: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[J]. Theatre Journal, 1988, 40(4):519-531.
[6]OGDEN S. Cross-Cultural Analysis of Gender Performance in Takarazuka Revue[J]. Asian Theatre Journal, 1999, 16(2):178-195.
[7]让·鲍德里亚. 消费社会[M]. 刘成富,全志钢,译. 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2017.
[8]周无桐. 让·吕克·南希哲学诗学的戏剧舞台实践[EB/OL]. 知乎,2023[2024-07-23].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98845454
[9]上野千鹤子. 厌女:日本的女性嫌恶[M]. 王兰,译. 上海:上海三联书店,2015.
[10]宫台真司. 亚文化资本论:系统理论视角[M]. 东京:筑摩书房,2020.

版权与开放获取声明

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,所有文章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 4.0) 协议发布,允许用户在署名原作者的前提下自由共享与再利用内容。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供读者和机构阅读、下载、引用与传播,EWA Publishing 不会通过期刊的出版发行向读者或机构收取任何费用。